close

2014-02-01 媽媽寶寶雜誌 324

作者:文/曾詠蓁 採訪諮詢/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潘恆新            

 

當乙型鏈球菌的檢測呈陽性時,不少媽媽會感到疑惑:這代表寶寶出生時會受影響嗎?乙型鏈球菌是什麼?又為何會被感染?本篇特別請專家解答準媽媽的疑惑,別讓它成為你的孕期困擾!

       

自民國101415日起,國民健康署全面補助所有孕婦接受「乙型鏈球菌」的篩檢,通常會在懷孕第3537週來施行。這是因為政府衛生單位參酌科學實證及先進國家做法,發現絕大多數的帶菌孕婦不會有症狀,但是帶有乙型鏈球菌的媽媽在生產時,胎兒經過產道時可能會被感染,引發一連串後遺症!目前有做乙型鏈球菌檢測的特約院所名單公布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準媽媽可以參考網站上的資訊進行相關檢測。

 

什麼是乙型鏈球菌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潘恆新表示,乙型鏈球菌常見於人類皮膚表面,屬於常態會出現的菌落,也可能在生殖泌尿道、直腸中被發現。約有20%~30%的孕婦,在陰道中可以發現乙型鏈球菌的蹤跡,這些人被稱為「帶原者」,多數的帶原女性是沒有症狀的。

 

但有少數免疫力低下的女性,在陰道感染了乙型鏈球菌後,會發生菌血症、腎盂腎炎、子宮內膜發炎等症狀,因此保護私密處的清潔仍很重要。

 

如何檢測乙型鏈球菌

 

在懷孕的3537週進行檢查。篩檢方式為:內診時,產科醫師以專用棉棒,在孕婦的陰道口及肛門口採取檢體,做細菌培養,約5天左右看報告。

 

為何會感染乙型鏈球菌

 

潘恆新醫師指出,當乙型鏈球菌在我們皮膚表面存在時,屬於正常的菌落,所以每個人身上都帶有乙型鏈球菌!只是當這細菌跑到陰道並且在該處繁殖時,生產時就可能對胎兒造成危害。

 

當準媽媽被檢測出來陰道帶有乙型鏈球菌時,可能會有的疑惑是:為什麼我會得到「這種病」?潘恆新醫師表示,其實乙型鏈球菌並不是嚴重的感染,使用抗生素很容易就可以治癒,罹患的原因可能如下:

 

體質

 

體質跟免疫力有關,有些女性較容易有陰道方面的感染。

 

衛生習慣

 

女性如廁後、MC來時要注意擦拭的方向,由前往後擦,不要讓沾有肛門髒汙的衛生紙或衛生棉、護墊,觸碰到陰道口,可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另外,性交也有可能會造成感染。

 

 

乙型鏈球菌對新生兒的影響

 

孕婦若沒有在產前進行篩檢,並給予陽性者預防性的抗生素治療,會導致新生兒暴露在受感染的風險中。在母親為乙型鏈球菌陽性的患者中,所產下的新生兒約有1%至2%會發病。這些遭感染並發病的新生兒當中,依其發病時間可區分如下:

 

早發型

 

7天內(72小時內屬之),會引發呼吸急促、發紺等症狀,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25%。

 

晚發型

 

7天後~3個月才發病的寶寶屬之,由於這屬於漸次性的感染,因此死亡率較低,較嚴重的可能會引發腦膜炎,死亡率約2%~6%。

 

感染乙型鏈球菌的新生兒,可能會罹患敗血症、腦膜炎、新生兒肺炎,嚴重可能致死,或留下神經系統後遺症,因此檢測結果為陽性的孕產婦,雖然不用太緊張,遵醫囑就可以獲得良好控制,但也不可掉以輕心。

 

 

 

 

 

乙型鏈球菌的治療方式

 

乙型鏈球菌檢測為陽性的孕婦,進醫院待產時會注射抗生素,在寶寶出生前4小時就要開始施打,當孕婦出現產兆後,會施打第一次預防性抗生素,之後隨著抗生素的代謝速度,會陸續投藥至胎兒分娩,如此可大幅降低新生兒被感染的可能。

 

抗生素的預防注射要發揮療效至少要2個小時,因此若是遇到急產的產婦,或是施打第一劑不到4小時寶寶就出生的情形,該怎麼辦呢?潘恆新醫師表示,其實急產的情況反而不用擔心,因為胎兒在產道停留的時間很短,被感染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此時新生兒感染科也會建議直接為寶寶注射抗生素,或是持續監測寶寶的健康。

 

較需要擔心的情況

 

潘恆新醫師表示,若是足月生產的產婦,都有時間投藥因應,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有早產傾向的孕婦,尤其是早期破水的情況最危險,因為寶寶失去了羊水膜的保護,導致被感染的機率大增。

 

因此,若孕婦有早期宮縮的症狀,去醫院安胎時,醫師會先做陰道與肛門的採樣,做細菌培養;檢測結果為陽性的孕媽咪會做預防性的投藥,以免一旦早產發生時措手不及。

 

若第一胎檢測時為陽性,且寶寶生出來後出現感染的症狀,在懷第二胎時會做預防性的投藥,以確保胎兒安全。

 

孕期私密處異狀要注意

 

潘恆新醫師提醒孕媽咪,很多不明原因的胎死腹中、早產,可能與胎兒遭受感染有關,所以陰道感染的問題千萬別以「小麻煩」視之,這是可能危及胎兒生命安全的大事,必須以謹慎的態度因應,千萬不能因為任何原因而不去就醫。

 

潘恆新醫師表示,女性懷孕時會呈現類似糖尿病的體質,因此免疫力較低、容易發生感染。陰道有無發炎,可由以下症狀判斷:

 

分泌物

 

孕婦的私密處分泌物較多,正常分泌物是有點稠稠的、偏白,沒有什麼異味。若發現分泌物偏黃、綠、甚至其他顏色,聞起來有異味,就代表有發炎現象,要就醫治療。

 

搔癢

 

若覺得私密處常常搔癢,則不管是否有異常分泌物,都要就醫檢查,接受治療。

 

私密處清潔的原則

 

別用護墊:很多準媽媽喜歡用護墊維持「乾爽」的感覺,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細菌最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使用護墊又沒有常常更換,反而成為細菌的培養皿。若覺得分泌物太多,多使用清水沖洗、勤換棉質內褲,才是最好的方式。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要常穿緊身褲,讓私密處有機會可以透透氣;也不要常沖洗陰道,以免破壞陰道微酸的環境。另外,性交時最好戴保險套;擦拭私密處的方向要由前往後擦,別讓壞菌有可趁之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彼得兔小妹 的頭像
彼得兔小妹

小兔兔媽咪日記

彼得兔小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